小南海!板夹溪!十三寨! ——在十三寨景区升级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2-10-25
新闻来源: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
查看次数:3002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为了加快推进“土家十三寨”景区升级发展,我们团队应峡谷城集团盛情相邀来实地调研学习。经过昨天下午的现场考察,昨晚和今晨的沉浸体验,今天上午的交流座谈,时间虽短,收获良多。前面,集团、镇、村领导和村民代表的分享发言,汇总起来就是一个系统性的集思广益成果,使我本人深受启发、受教良多。在此首先向汪韬董事长、田云华总经理及在座各位致以由衷谢意!

同时,值此重庆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立项20年之际,作为故地重游的我,特别要在心中,向当年为之付出情感、心血、辛劳的科罗多(世界银行)、王川平、程武彦(重庆市文化局)、孙力(重庆市计委)、向西川(黔江开发区旅游局)、刘仪(女,黔江开发区计委)等好专家、好领导、好朋友、好同事默默致谢!


下面,我主要表达两层意思:一是感受,二是态度。


(一)感受

位于黔江区八面山下小南海镇新建村,以板夹溪流域原生态吊脚楼村寨集群为主要空间形态的“重庆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2002年开始酝酿,2003年完成可研论证并正式立项,2008年破土动工,2009年建成开放,2014年以后以“土家十三寨”名号进行对外宣传和市场推广。

20年来,这里的大多数老百姓一直在响应和配合政府规划,期盼着吃上旅游饭,享上文化福,尽力保持着各个寨子的原有风貌,等待着“十三寨”高质量发展,直到今天,他们还在守望、还在期盼、还在等待。同时,黔江区上上下下包括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一直都在努力,不断推进“十三寨”的建设、运营、宣传、推广和品牌打造。尤其峡谷城集团成立以后,按照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部署,把打造“十三寨”升级版作为紧急优先事项来抓。所以,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有政府的重视和引领,有本地群众的期盼和支持, 有企业的担当和作为,我们对“十三寨”的高起点升级、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当然,我们在考察中也看到,不少寨子出现了木楼瓦房破损凋敝加剧状况,不少寨子许多房门都上了锁,田里土里都没有多少人影,尤其很难见到年轻人甚至小孩子们的身影,同时好田好土非农化很厉害,粮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严重减少,火塘腊肉和咸菜豆豉等农家特产严重减少,原乡宜居宜业指数严重下滑,总体上看就是空心化很严重。所以,我们也产生了几分惋惜、几分沉重、几分紧迫之情。



(二)态度

所谓态度,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粗浅思考和建议,总的说就是“五层心意,十个不负”。

第一层,不负初行,不负初念。

无论对“生态博物馆”展陈内容形式的改版,还是对“十三寨景区”产品内涵形态的升级,我们都要不忘最初的行动宗旨和目标愿景:就是要统筹“小南海地震遗址”和“板夹溪民族原乡”两大资源,用好自然生态和特色文化两个宝贝,打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唯一性、排他性、示范性和两个效益俱佳的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武陵原乡研学康养旅游目的地。

第二层,不负时代、不负原乡。

无论创意策划、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都要体现对过去传统的尊重、对现在发展的担当、对未来创新的责任。无论“在地自然资源”保护、“在乡文化资源”发掘、“在心旅游物态”培塑,都要贯彻对皇天后土的敬畏,对山水田园的珍爱,都要对得起先人、今人和后人。


第三层,不负文化、不负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但文化一直处在创造、积累、延续、过滤、创新,再创造、再积累、再延续、再过滤、再创新,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做好传统优秀文化发掘提炼、粹取精选、转化利用,也要做好现代时尚文化的引入和运用,既要追赶和吸纳不断变幻的文化新葩,更要寻找和坚守永恒不变的文化根脉。

旅游是文化的翅膀,但旅游吸引物所承载的文化必须充满意趣,必须避免说教,必须令人心生欢喜,必须使人潜移默化,必须以满足游客心理情感刚需为目标指向。只有真正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真正做到文化引流、旅游变现,才能真正铸就高能级旅游产品。

第四层,不负近悦、不负远来。

无论文旅融合发展、农旅一体发展、城乡循环发展,都要坚持包容式、特色化发展之路。无论“在地资源”转化、“在乡资源”激活、“在心资源”凝结,以及他们之间相互交融化合,都要贯彻“主人是根、客人为本”的“天理”和“良心”。 

要深入挖掘、生动呈现自古以来尤其是1856年地震以来,板夹溪一带各族群众忍苦弘毅、坚韧勤劳、重建家园、耕读传家的人文精神,作为整个景区的“文化魂魄”。

要把传统民族村寨建筑物态、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文化情态、各村各寨村民群众生产生活状态作为景区打造的“生态底色”。

要重现寨寨闻鸡犬、村村有庄稼、家家冒炊烟、山岭有花树、溪涧见清泉、处处有欢歌笑语的“原乡画卷”。

要兼顾小南海、板夹溪、八面山等空间板块的资源整合,统筹利用地震遗址、阳光清风、暗夜星空、山寨生活、民族风情资源,打造研学、亲子、康养、耕宿、艺宿、文宿、隐居等“特色产品”。

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赋能景区景点的智慧化、精细化、人性化打造和高质量、高效能运营,真正实现“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愿景”。

第五层,不负耕耘、不负收获。

文旅融合的出发点是做强产业,落脚点是追求效益,要做强产业就要贯彻长期主义,要追求效益就要贯彻运营逻辑。

具体到“十三寨”景区的升级,就是要兼顾重资产、轻资产、品牌资产的投入,解决好村寨风貌抢救整治、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完善、种养殖业景观化布局、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套等硬件问题,打造具有跨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农文旅融合标杆景区。 

要解决好人才保障问题。引进专业机构、专业团队、专业人才资源,培养造就土洋结合、熟读山水、深谙民情、敬畏文化、透视市场、身手劲勇的专业团队。

要解决好内容保障问题。植入科普演绎、非遗传习、匠艺作坊、特色文创、山货电商等业态,打造“一寨一品”沉浸式特色文化、惬意生活空间。

要解决好创新保障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营销模式、精心谋划品牌培塑、专业订制营销策略。可以策划营造“八面山十二峰”“小南海十二景”“板夹溪十二苦”“十三寨十二乐”“新黔江十二闹”等特色景观、特色活动、特色品牌,让这里唱起来\舞起来\闹起来\热起来\红红火火起来,为黔江加快建成“武陵山民族文化高地、渝东南旅游集散中心”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要解决好政策保障问题。全面理解和践行“两山”理论,各级政府及其环保、林业、水利等部门,都应深刻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和谐共生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深刻理解“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生态惠民”的辩证关系,倾情关注原住村民的发展权利和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果断摈弃机械封山、惰性封湖的僵化观念、内卷思维和躺平行为,真正树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弘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意识,强化统筹协调、优化政策保障,确保小南海碧水长丰,八面山青山长茂,板夹溪花树长荣,十三寨鸡犬长闻\炊烟长香\乡恋长在!

真心期待再与黔江结缘,再与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推进十三寨景区高品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的投入产出预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介绍


郭道荣,原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办公室主任、市文化旅游委原副巡视员。现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文心雕旅》公众号主编、《重庆文化和旅游蓝皮书》执行主编,重庆大三峡文化旅游研究院策划导师、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文化顾问。

END

扫码关注我们

文心雕旅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