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与唤醒 | 重庆传统村落之石柱县石笋村

2020-10-20
新闻来源: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
查看次数:2525




01

看见村落


寻访的线索到了金铃乡石笋村。石笋是金铃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去往寻访这个村落的路途是漫长但浪漫的。山路崎岖险峻,弯绕颠簸,我们上山、下山,又上了一座山,不知道绕过多少弯,穿过多少烟雾缭绕的浪漫“水墨画”后,终于看到了石笋的一两户人家。



金铃乡石笋村一栋吊脚楼的屋顶

石笋的地势险要、陡峭,人们将房屋修建在陡峭的山坡上,两三栋建筑层层叠叠、高高低低地分布着,这里的村落正是“依山而建,傍水而居”。



层层叠叠的房屋


从山坡下往上走,只觉得那些建筑高大而庄严的伫立在那儿,静默地看着远方。这里的干栏式吊脚楼会铺一层石头作为台基,再在台基的基础上搭粱构木。一栋吊脚楼往往有七八米高,分为两层到三层楼,楼外部或内部设有楼梯和栏杆。石笋的家家户户都将收获的玉米庄稼成排成捆地捆在栏杆上,烟雨朦胧中,远远地也可以看见鲜亮的玉米们。



石笋村的吊脚楼



从山坡上向下看,便看见一两户人家宽大而齐整的屋顶,上面用瓦片堆起小巧的脊刹。顺石阶向下,有些人家的屋檐也和我们的脚踝齐平,这时,刻有龙和土家族传统图腾虎的瓦当也近在眼前。



石阶和屋顶



瓦片堆砌的脊刹



刻有龙纹和虎纹的瓦当


走进石笋村人家的正堂时,可以看见门前总插着这样两个小玩意,老人告诉我们这叫门棰,它们寄寓着主人家美好的祝愿(即门簪,打扮门面用的“簪子”,无结构作用)。



一扇门上的门棰

进入正堂,堂屋里面往往高大而昏暗,正中常贴着对联或符咒,用来祈祥镇邪。正堂是住宅的中心,人们也总是将心中最为骄傲的东西挂在正堂里。石笋村一位接骨老医生家的堂屋里就挂着一面十六年前的锦旗,锦旗上写着“妙手回春”,这是对作为医生的他最好的回馈。


正堂左右两边设有饶间,一般供居住、做饭之用,爬上吊脚楼的二楼,上面也往往被用作起居室,但有的人家也在上面堆着晒干的玉米和杂物。



正堂的对联和医生家的锦旗



沿山路上上下下,拐角处可能突然出现一处嵌在山坡上的石笋人家,走走停停,每户人家也总有属于它们的孤独。本以为这种孤独是生长于城市的我独自的情绪,但随着我们走过一户又一户人家,我渐渐明白,孤独属于整个村落。



02

看见孤独


在石笋村,从一栋吊脚楼到另一栋要走上许久的山路,而一栋楼里面往往只住了一两个老人。学古人倚在村中一户人家的栏杆向外看,满眼都是山雾和草木,唯独不见另一处人家的屋檐和炊烟,正如鲁迅在《故乡》中说的:“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石笋村的老人也是这样日复一日地看向荒凉的远方的。

 

他们望向远方,也望向自己的孤独




望向远方的老人


石笋村的一位老人用粉笔在古旧的门框上写道“五谷只有豌豆圆,人间只有老可怜”,他看着自己写的对联,局促地笑了,反复地诉说着他在那栋楼里独自居住的12年。



石笋村老人在门框上写的对联

石笋村的另外一对老人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他们的房屋,临走时,他们拿出一箱饮料分给我们一行人,出一趟山去买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不那么容易,但他们却毫无保留地招待我们这些陌生人。


每离开一户人家,我们挥手道别时,老人们总站在吊脚楼的大门前,良久地半举着胳膊,也向我们挥手道别。那些不善言辞的老人的心声和难以言说的孤独,在一遍一遍地向我们挥手,而我们也只能沿着石阶,一步一步地离去。


孤独的老人们


这里的老人们似乎都和古村落一样,深邃而孤独,而村落似乎也和老人们一样,美丽而可爱。每当这些老人们跨过高高的门槛,走到我们面前,生涩地笑起来时,身后的山、水、建筑和历史屹立于在他们身后,这里的一切都成了老人们的守护者。当老人们毫无保留地讲述和回忆时,他们指着这里的一木、一石,像指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时,老人们是这里的守护人。



03

看见灵魂


一户人家就是一栋文化,古村落并非只是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它们更重要的是灵魂。灵魂绝不是一两个文化符号的概括和虚无缥缈的精神口号。灵魂是生活和生产,是一日复一日的嬉笑怒骂和柴米油盐。吊脚楼里仍有炊烟,里面有人在烤火、做饭、烧水,生活便还在继续,古村落便仍在生活。



炉火和玉米

但活色生香的生活在古村落中似乎少了些,很多事物正在滞塞着、凝固着、消失着。我们走了又来了,来了又走了,留下老人们久久地望着我们离开的背影,留下村落日复一日地衰老。能做的似乎只有慌乱而孤独的守护,能看见的也只有老人和村落的互相倚靠。


或许现在正是古村落的夜,它的夜真的很深,所以它睡得真的很沉。但古村落的晨真的很美,所以请再等一等,到时我请你看山、看水,看它的生活和灵魂。

吊脚楼、山、雾


养蜂的“小房子”


丰盛的菜肴


宽大的走廊


中国传统村落——石笋村



特别感谢

石柱县金铃乡政府工作人员

以及石笋村住户对调研团队给予的支持


—END—


调研指导老师 | 郑美雁 唐钱华 

文字 | 杜梦倩

编辑 | 杜梦倩

审核 | 周永康

投稿邮箱 | wenhuacyr@163.com



文小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