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邨|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为载体,助推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2020-09-07
新闻来源: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
查看次数:3654

编者按


今年年初,我会按照市文化旅游委要求《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开展2020年度调研工作的通知》,向全体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及各位专家征集2020年文旅调研选题。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会陆续收到了部分“硕果”。

本期大咖:许战奇 成彦希

本文获得市文旅委主要领导肯定,主任刘旗批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而且接地气、能落地。请抓紧研究,形成工作方案。”

特予刊发,供大家分享。

秀山花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提要

渝东南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区域内非遗保护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如何通过将无形的非遗资源有形化,发挥好“非遗+”这个源动力,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一区两群”发展有待解决。本文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问题进行研判,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渝东南地区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包括:一是非遗代表性项目实现较快增长。二是特色节庆节会活动影响力逐步扩大。三是文化展演项目品牌逐渐形成。四是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有序实施。五是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非遗有形化利用欠缺、非遗保护投入不够、非遗本土人才供需不平衡。


通过借鉴非遗有形化概念及国内外非遗有形化经验做法,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加强对渝东南非遗有形化的可行性评价。二是加快完善政策和法规出台。三是精心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示范点。四是将非遗元素融入精品旅游路线。五是深入挖掘非遗重点项目品牌效应。六是加快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机制建设。七是完善非遗保护资金的投资与管理机制。八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九是促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为载体

助推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产业融合

发展示范区建设



作者:许战奇 成彦希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记忆的背影”和历史文物的“活化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延续至今,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焕发出新的光彩。渝东南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通过建设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内非遗保护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如何通过将无形的非遗资源有形化,发挥好“非遗+”这个源动力,加快建设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促进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一区两群”发展有待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渝东南非遗现状及存在问题


渝东南涵盖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6个区县,拥有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48个,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文化旅游资源十分富集的区域。

2014年8月,“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批准为第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文化部建立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以来,渝东南地区累计命名1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3名国家级传承人;166项市级非遗项目、162名市级传承人;984项区县级非遗项目,955名区县级传承人,市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5个、市非遗传承教育基地1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重庆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传统村落45个(见表1)。近年来,渝东南地区通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取得了一些成绩:

渝东南非遗数据汇总表(表1)


一是非遗代表性项目实现较快增长。2019年,全市新增196项市级非遗项目,渝东南地区51项入选。除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渝东南地区区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数量分别为691个、708人,约占全市总数的30%。


二是特色节庆节会活动影响力逐步扩大。发挥渝东南地区多民族聚居、文化多样性的优势,把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武隆仙女山国际风筝节、秀山花灯文化艺术节、石柱土家民俗文化节、彭水娇阿依民族文化艺术节、酉阳桃花源土家摆手舞节等项活动培育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其中黔江区“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酉阳县“土家摆手舞邀请赛”已多次成功举办,产生较大影响力。


三是文化展演项目品牌逐渐形成。“舞悦黔江”音画诗、“云上太阳”歌舞诗、“太阳出来喜洋洋”音乐剧、“梦幻桃源”实景剧、仡佬族特色舞台剧、“娇阿依”“濯水谣”及“印象武隆”等大型民族歌舞精品剧目实现经常性演出,非遗项目在市级以上展演活动中荣获奖项近百个,20余个项目受邀参加上海世博会、法国电影节、中国巴西文化月等重要活动。


四是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有序实施。近年来,各区县开发了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市场潜力的产品和服务,如黔江区扶持西兰卡普、土家绣花鞋、黔江鸡杂等项目,涌现“珍珠兰”“蓬江”等非遗品牌。秀山县依托秀山花灯、秀山竹编、苗绣、土家织锦、龙凤花烛等非遗项目开发的文创产品实现上线经营。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渝东南地区依托非遗项目开展旅游商品加工、演出服务,带动就业超过1万人,销售额过亿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五是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秀山县完成黑虎寨、西村等10余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修复工作,坚持在古村落和老街改造中保留原住民,保护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避免传统村落、老街变成只有建筑和商铺、没有原住民的空心村落。武隆区开发出“天坑寨子”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打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酒店,推出非遗系列菜品,把非遗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理念延伸到度假生活体验中。石柱县重点打造“巴盐古道”文化生态景区、龙河流域土家传统民族文化生态景区等文化生态景区。酉阳县规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在小城镇整体性保护开发中纳入非遗表演、美食、民族服饰、传统工艺及传统民俗节会等项目,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利用,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截至目前,六区县已启动实施阿蓬江流域民俗文化生态景区、“巴盐古道”文化生态景区、郁江盐丹文化生态景区等11个重大文旅项目,在保护民族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促进了当地人居环境的改善。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当前渝东南非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非遗有形化利用欠缺。渝东南地区多数非遗产品及衍生品在实用性、观赏性的结合上有待加强,特别是通过有效载体和手段,把可有形化的非遗资源转变成可复制、生产和发表的具体事物,从而实现技术技艺的传承和推广不够。

二是非遗保护投入不够。从2014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金2345万元,但市级财政没有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要求设立国家级文生态保护区建设资金;渝东南六个区县也未按照《重庆市非遗条例》相关要求,设立本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没有年度传习补助经费。


三是非遗本土人才供需不平衡。渝东南地区仅石柱县单独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其余五个区县非遗保护中心挂靠文化馆,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从事非遗保护,老龄化、低学历的非遗传承人众多,对非遗产品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新知识了解甚少。


为此,我们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统计出渝东南地区的非遗项目在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类别上有着较高的比重(见表2),这些项目都有着极高的有形化价值,对于发挥好“非遗+”这个源动力,加快建设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促进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渝东南非遗项目分类数量表(表2)


二、 非遗有形化概念及国内外非遗有形化经验做法


无形的非物质文化与有形的物质文化具有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无形文化较之有形文化更抽象,较难把握和认识,而有形文化则比较具体、稳定,容易被把握和认识。无形文化是核心,决定着有形文化的内容和方向;有形文化是基础,体现和反映着无形文化。在此基础上无形与有形达成统一,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利用成为可能。


(一)非遗有形化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利用具体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寻求特定的有形化载体或者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达,使之具体形象化,便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加以感知,从而获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外延的信息,引起心理上、行为上的反应,加深体验和认知。


(二)国内外经验做法。

一是以物质载体与非物质文化内涵有机结合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好莱坞“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系列电影风靡全球,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无形化为有形,同时背后也形成了的巨大产业效益。英国本土文学作品——《哈利·波特》,不仅票房收入髙达74亿美元,而且周边产业如电脑游戏软件、文化衫等也屡破销售纪录。同样的例子还有由英国作家托尔金所著的《霍比特人》(即《魔戒》)的史诗奇幻小说系列,被搬上焚幕的《魔戒》第三部票房突破了10亿美元,并在后期产业化运作过程中衍生了一系列周边产业,如电脑游戏、音乐剧、电视节目、艺术品及文学作品等。此外,早在2013年,一盒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朕知道了”纸胶带以当时200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2元)一盒的原价被炒到人民币98元。事实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同样也做得毫不逊色,经过7年院藏文物清理,25大类180余万件文物藏品得以呈现,成为文化创意研发最宝贵的文化资源。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已经突破10000种,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


二是以非遗有形化促进文旅产业融合。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巴林右旗为《格斯尔》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格斯尔文化之乡”。巴林右旗《格斯尔》具有数百年的传统,历史上形成了聚合史诗演述、神话传说、祭祀民俗、歌谣、那达慕、群众文化、生态保护为一体的《格斯尔》活态文化系统。巴林右旗委、旗政府通过强化规划指导、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优惠、注重传承保护等方式,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以100余处《格斯尔》传说风物遗址等旅游资源为载体,展现了格斯尔王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此外,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泉州提线木偶戏为全世界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精彩绝伦的表演将这一古老戏曲的艺术魅力诠释得淋漓尽致。泉州提线木偶戏已走过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世界各地交流展演250多次,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一张闪亮名片。一方面泉州通过将提线木偶戏纳入泉州旅游线路之中,以提线木偶戏展演、研学的方式,作为文化旅游体验的补充。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戏曲文创产品开发,将木偶进行创意设计,衍生出一些便于游客携带且富于装饰的文创产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旅产业链。


三是重视非遗数字化保护。201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永新华韵发起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项目,旨在建设世界领先的标准化、数字化、智慧化、开放化的非遗大数据平台。目前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已搜集了超过3 万项非遗项目,收录传承人3000 余人,覆盖了105 个国家和地区。数字化平台传播更多促进了非遗产品走向市场,获得了巨大经济利益。此外,新媒体时代给可视化信息及短视频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2018年以来,抖音APP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短视频产业的后起之秀,成为目前最火的短视频平台。2019年4月16日,抖音正式宣布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了解,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这无疑给处于生命脆弱之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截至2019年4月,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上都有相关内容的传播,覆盖率高达88.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抖音已经成为了非遗传播的视频版百科全书。平台上关于非遗相关内容的视频共有2400万条,播放次数为1065亿次,获得了31亿次点赞。这也意味着诸如古琴、盘纸、皮影戏、川剧等原本小众的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上成为新晋的网红代表。例如“油纸伞大师”账号中的非遗传承人余万伦上传了制作油纸伞的片段剪辑后,2019年第二季度累计粉丝量超37万,比第一季度增加了59%;2019年第一季度的所售产品中,来自抖音的订单占到60%,一些油纸伞的款式订单排到了2020年。同样在另一个账号“闻叔的伞”中传播推广的富阳油纸伞也成为了现象级的产品,在2019年第一季度的销售中,创造了一晚营业额达6万元的奇迹。


三、 渝东南非遗有形化相关建议


为充分发挥非遗资源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一区两群”建设中的比较优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为载体助推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对渝东南非遗有形化的可行性评价。通过对有形化利用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评价,在传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基础上,使物质载体与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有机结合,实现将无形—载体—有形联结(具体模式见图1)。

图1


(二) 加快完善政策和法规出台。高质量完成《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编制,引领武陵山文化旅游创新融合、一体推进。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推动非遗保护地方立法工作,对区域内文化遗产实施分类保护,加快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三) 精心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示范点。以《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为统领。整合政策、金融、教育、交通等资源,在渝东南各区县打造一个以“非遗+”为核心的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示范点,以文旅品牌跨界及非遗创新为园区特色,带动文创、旅游、演艺、娱乐、研学等领域融合发展,形成以“非遗+”为超级IP的文创跨界度假区和旅游目的地,为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示范引领作用。


(四) 将非遗元素融入精品旅游路线。坚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景区打造、景点开发中融入相关非遗项目如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类别非遗项目,可以演出、比赛等形式展现给游客(具体模式见图2);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类别非遗项目,可以研学、产品等形式展现给游客(具体模式见图3),既丰富了旅游体验的多样性,也有效促进了非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图2

图3


(五) 深入挖掘非遗重点项目品牌效应。实施“品牌+非遗”“企业+非遗”等发展模式,对黔江南溪号子、石柱土家啰儿调、玩牛、秀山花灯、秀山民歌、酉阳民歌、土家族摆手舞、彭水高台狮舞、苗族民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升级打造。进一步发掘和整理西兰卡普、后坝山歌、马喇号子、帅氏莽号、濯水后河戏等市级非遗项目的内涵和价值。通过举办特色节庆节会、大型展演活动,推出非遗主题旅游产品等方式,发挥渝东南地区多民族聚居、文化多样性的优势,扩大非遗品牌项目影响力。


(六) 加快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机制建设。突出对基层非遗保护队伍及机构的建设工作,组建各区非遗保护中心,充实基层非遗人才队伍。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营造尊重、支持、服务非遗传承人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支持传承人非遗项目的传习活动,特别是对有困难的非遗传承人予以经济上的支持与保障,发放年度传习补助经费,提高传承人的幸福感和认同感。推进非遗进乡村学校,带动农村青少年参与非遗的体验,让非遗重新融入农村生活。支持专业院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并配套推进不同层级的培训工作,把传统技艺纳入现代教育,促进与现代技术、现代艺术融合。


(七) 完善非遗保护资金的投资与管理机制。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意见》要求,设立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督促各区县将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增长。此外,在资金筹集方式上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社会资金的参与度,积极吸纳筛选后的企业、个人及社会组织团体等资源,同时建立发展各级非遗保护基金会,为非遗保护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八)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支持发展基于5G、超高清、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消费内容,重点开展3D视觉、4D动感、实景体验、多模式人机交互、AR/VR等智能化创新应用示范,以数字化手段呈现非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精华。加强与抖音、快手、哔哩哔哩、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合作,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网友展示非遗特色。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到影视作品、电脑游戏软件、文化衫等产品中增加非遗的新活力。


(九) 促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将渝东南作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重点地区,加大非遗就业工坊和非遗培训投入力度,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支持渝东南区县依托区域内独特的文化生态资源,开展观光游、体验游、休闲游、研学游,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志兴.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研究.  2020.

[2] 朱敏. 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协同路径研究——以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  2020.

[3] 金燕萍. 网红经济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意产业化策略研究——以故宫文创为例.  2020.

[4] 李兴武. 乡村振兴视角下渝东南地区非遗本土人才培养路径——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2020.

[5] 阳盼盼. 新发展理念下渝东南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2020.

[6] 涂丹. 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的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2017.

[7] 谭月. 体验视角下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有形化利用研究.  2015.

[8] 邹文兵. 由“非遗”资源到文化产业——泉州提线木偶戏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8.

[9] 侯路. “五个结合”促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际建议.  2015.

[10] 张晔.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及其营销技巧.  2018.

[11] 李倩.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探析——基于对黔江的调研.  2017

[12] 黄颖.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设计——以渝东南为例.  2019.

[13] 刘敏.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形态开发——以少数民族“非遗”为切入视角.  2018. 



文章 |  许战奇 

          成彦希

排版 | 雅    如

责编 | 戈    笛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图来源于网络

如需删除请联系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

文心雕旅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